近日,《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以”全面开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新征程“为主题,采访了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主任马宪民,相关报道《服务创新需求 优化营商环境》刊登于4月15日《中国知识产权报》2022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系列特刊,全文如下。
广东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和保护指数连续9年位列全国首位;连续两年在中央对地方开展的知识产权保护检查考核中获得优秀等级……近年来,广东知识产权事业实现了蓬勃发展,为广东深化知识产权强国先行示范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下称广东保护中心)成立三年来,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东工作和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广东省重大决策部署,开拓创新、奋勇前行,在知识产权服务创新需求、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成果转化、拓展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详细了解中心工作成效和今年知识产权工作规划,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广东保护中心主任马宪民。
记者:当前,广东正在深化知识产权强国先行示范省建设,广东保护中心在服务创新主体高效、便捷地开展知识产权布局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马宪民:
三年来,广东保护中心聚焦核心业务持续提升专利预审和商标审查效能。截至2022年4月,累计接收专利预审申请10024件,预审合格进入快审通道5710件,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类专利预审周期分别压缩到4.5天、4.2天、1.4天;商标形式审查1259万件,实质审查超过694万件,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领土延伸业务审查约4.6万类,国家商标局随机抽检合格率超过98%,国际业务首次实审质量跃居全国首位,地理标志商标审查近150件,审查总量居各地方商标中心首位,商标注册便利化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高标准落实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核准改革试点任务,组建广东省地理标志专家库,组织开展专用标志技术审查,高效推动282家生产企业获得专用标志使用核准,满足了市场主体使用专用标志的迫切需求,加快地理标志打造区域品牌集群。
三年来,广东保护中心以服务创新发展战略为核心职责,按照公平审查、公正履职的要求,初步实现了专利预审、商标审查、地理标志使用核准全覆盖,确保创新主体及时、便捷获取自主知识产权。
记者:维权援助和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是广东保护中心的一项重点工作,广东在该领域取得哪些成效?
马宪民:
广东保护中心积极响应协同保护需求,促进区域性产业知识产权维权援助资源覆盖全省,以实现维权援助服务全省“一张网”为目标,先后在具有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职能的地市、县(区)公益性服务机构设立分中心16家,在街(镇)、园区公益性服务机构,以及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产业知识产权联盟设立服务工作站16个,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组建保护知识产权志愿服务队伍9支。不断强化维权援助、侵权判定咨询等服务功能,完成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委托的侵权判定咨询案件29件、维权援助案件43件,为行政执法、企业维权提供有力支撑。积极构建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设立广东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2020年荣获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2021年,调解委员会共受理案件1554件,达成调解协议并完成司法确认案件数超半数,走实为民调解服务“最后一公里”。
广东保护中心积极开展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工作,建设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广东分中心,发起设立广东省海外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会,推动形成协同联动、高效运作的广东省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系。组建工作专班跟踪广东省企业海外知识产权摩擦、纠纷信息,为企业提供检测预警服务,并就“337调查”、知识产权侵权诉讼、跨境电商平台知识产权纠纷等案件提供指导服务。
记者:广东知识产权运用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广东保护中心在知识产权运用方面开展了哪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马宪民:
广东保护中心坚持搭平台、建机制,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工作。在承办2018(第二届)、2019(第三届)“知交会”的基础上,倾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交易博览会”平台,以线上方式成功承办“2020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交易博览会”,打造永不落幕的知交会,海内外2469家企业和机构线上参展,实现专利和商标交易金额17.23亿元,实现地理标志产品交易金额11.1亿元,实现版权交易金额1.44亿元,知识产权拍卖成交金额达2970万元,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3.3亿元。
广东保护中心积极开展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建设了知识产权估值中心,完成约59万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估值,并发布《2019年广东省发明专利估值研究报告》《粤港澳大湾区实用新型专利价值分析评价报告》。同时,广东保护中心积极开展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和证券化业务,以云浮作为试点探索服务地市质押融资新模式,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约7500万元。此外,中心还与地市联动,设计个性化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与保险、金融服务机构广泛对接,推动广东首单“粤知太平保”地理标志保险落地。
记者:知识产权服务是助力创新主体更好地开展创新和知识产权布局的关键一环,广东保护中心在夯实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基础方面取得哪些成效?
马宪民:
广东保护中心致力于推动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建设,夯实知识产权数据基础,用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及时更新、深度开发全球发明创造信息基础数据,实现数据检索、分析挖掘、关联、预警、展示和项目管理等多种功能扩展,支持千万级数据量的在线分析,可对外提供服务的全球专利数据1.48亿条,商标数据7500多万条,地理标志数据2300多条,集成电路布图数据4.8万条,建设服务专题专利数据库累积达到66个。
在推进专利信息传播利用方面,广东保护中心聚焦“双十”(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建设专题专利数据库,开展了“双十”产业专利统计监测。围绕信息技术和生物产业发布《小微企业专利信息运用特色服务研究报告》,围绕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培育产业深化专利导航分析;整理并推送可在中国利用的国外公知公用技术,实现对海外专利信息的有效利用。
在加快导航预警平台、质量监控平台建设方面,广东保护中心完成了广东省知识产权质量监控平台建设,推进广东省重点产业导航预警平台建设,为产业发展及决策支撑提供数据依据。同时,打造全省专利预审协作平台,推动构建省保护中心、地市保护中心、县区快速维权中心三级联动架构。
2022年,广东保护中心将实现专利预审领域新扩展,服务产业更精准;实现商标注册改革新气象,审查服务更高效;实现海外纠纷应对新突破,维权解纷更多元;实现信息服务产业新拓展,数据资源更丰富;实现改革创新举措新进展,先行先试更有力。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改革创新、担当作为,努力打造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和公共服务专业品牌,为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努力进取,为闯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发展之路贡献广东智慧和力量。